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概念篇
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,数据首先必须 打包,打包的过程称为封装。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。
处理网络应用 数据表示 主机间通信 端到端的连接 寻址和最短路径 介质访问(接入) 二进制传输
级研究规划署(DARPA)的一 项研究计划——实现若干台 主机之间的相互通信。
应用层协议支持了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、远程登录、网 络管理、Web浏览等应用。
✓IP网络中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惟一的IP地址; ✓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; ✓IP是层次性地址:网络号主机号 ✓因特网上的IP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; ✓32位,4个字节,常用点分的十进制标记法:
● 1985年, NSFNet 美国国家基金会资助建立,连接美5大超级计算中心的科技网 也得到军方的支持(NSFNet,MILNet)
截止到2000年, Internet的规模为 网络数105(以数十万计), 主机数107 (以数千万 计), 用户数108 (以数亿计) ,主干速率为 2.5Gbit/s
✓多种通信媒介——有线、无线、。。。 ✓不同种类的设备——通用、专用、。。。 ✓不同的操作系统——Unix、DOS、Windows、。。。 ✓不同的应用环境——固定、移动、。。。 ✓不同种类业务——开云真人分时、交互、实时、。。。 ✓宝贵的投资和积累——有形、无形、。。。 ✓用户业务的延续性——不允许出现大的跌宕起伏
•网际层的主要协议——IP。本层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(不保证送达,不保序)。本层的主要功能是寻找一 条能够把数据报送到目的地的路径。
A类地址:允许27-2个网络,每个网络224-2个主机; B类地址:允许214个网络,每个网络216-2个主机; C类地址:允许221个网络,每个网络28-2个主机;
成千上万个互相连接起来的计算机设 备: 主机,端系统 PC机, 服务器 移动计算机, PDA
网络体系结构解决异质性问题采用的是分层方 法。——把复杂的网络互联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小 的、单一的问题,在不同层上予以解决。
协议: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(通信)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。 (=语义语法规则)。 不同层具有各自不同的协议。
接口:相邻两层之间交互的界面,定义相邻两层之间的 操作及下层 对上层的服务。
定义了网络实体间发送和接收报文的格 式、顺序以及当传送和接收消息时开云真人应采 取得动作
它们互相交织,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系统应用环境。这 种状态称为网络的异质性。
网络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框架,它使这些用不同 媒介连接起来的不同设备和网络系统在不同的应用 环境下实现互操作性,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,它 营造了一种“生存空间”——任何厂商的任何产品、 以及任何技术只要遵守这个空间的行为规则,就能 够在其中生存并发展。
▪OSI/RM国际标准的正式文本是ISO 7498 ▪OSI体系结构将网络的不同功能划分为7层
网络互联的根本目标是隐藏所有底层网络硬件的细节,同时提供一般的通 信服务。
TCP协议和IP协议是最具有代表性,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之一。 TCP/IP 是“黏合剂”,它实现了Internet的“一统天下”。事实上,TCP/IP是一 个协议族,它是ARP,IP,ICMP,IGMP,UDP,TCP等多个协议的集合。
美国政府资助的“下一代因特网计划”目标是 主干网的速率比现在的因特网高1000倍 端到端的速率要达到100Mbit/s~10Gbit/s
发送邮件的例子:信装入写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信封中发送,还 要写明用航空或挂号…。
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一层都要依靠下一层提供的服务。为了提 供服务,下层把上层的PDU作为本层的数据封装,然后加入本 层的头部(和尾部)。头部中含有完成数据传输所需的控制信 息。
数据自上而下递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封装的过程。到达 目的地后自下而上递交的过程就是不断拆封的过程。由此可知 ,在物理线路上传输的数据,其外面实际上被包封了多层“信 封”。
际互联网。它是“计算机网络的网络”, 即将全世界不同国家、不同地区、不同部 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 一起,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。
▪客户发出请求, 接收服务器的服务 ▪例如, WWW客户(浏览器)/ 服务器; email客户/服务器
● 1990年,电子邮件,FTP,消息组等Internet 应用受到人们的欢迎, TCP/IP协议在UNIX系统中的实现 更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发展
● 1993年,Mosaic开发成功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开发成功了浏览工具
某一层只能识别由对等层封装的“信封”,而对于被封装在 “信封”内部的数据仅仅是拆封后将其提交给上层,本层不作 任何处理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